“未来,我们的人才不仅要有国际视野,还应具备中国灵魂。这就需要我们从幼儿园起,就精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定课程载体,有体系地融入孩子的培养中。”近日,“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课题通过专家评审。评审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研室原主任、副教授阎水金表示,如今成人或学生的心理、性格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3-6岁是幼儿行为养成、性格完善的关键阶段,教育者可以将传统文化中如“仁爱”“专注力”“坚韧”等相关品质,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意识地融入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
据了解,该教学法是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助深圳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历经8年时间研究完成。此外,中心还以此为理论基础,编写了教师专用教案。据教案主编赵先德介绍,教案将儒家文化有机融入幼儿教学指南的五大领域。为保证教学法的可操作性,教案中还编制了若干个原创flash动画课件、游学活动、美工活动、课堂话剧等实践内容。“学前教育不缺理论,缺少让老师直接可用的抓手。”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徐莉教授认为,这一教学法及教案有利于解决很多老师空有一套套理论,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的困境。
“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向孩子培植文化认同的前提。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儒家文化在民族性格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可以丢弃。”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终身教授朱家雄表示,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源于文化的强大。我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重要阶段,国人需要增强文化自信。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需要用本土的传统文化培养了解、传承自己文化的人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西化倾向,部分学前教育者动辄就是蒙台梭利、瑞吉欧等西方的幼儿思想,部分家长也过度推崇西方的‘自由’、‘孩子天性’等观点,忽略了人成长中需要具备的‘规矩’。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难以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
“既然是好东西,我们就应该大力推广。”为了让幼儿教师在上岗之前便具备“用传统文化涵养幼儿性格”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宋占美表示,将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保证这一本土化教学法的“可持续性”。
“在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发挥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团高校等)、企业这一三脚架的合力作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探索适宜本土的教育。”朱家雄告诉记者,此次教学法的探索、研究便是多方力量合作的新尝试:有国家财政的支持,也有中国教育学会这一社团的专家力量帮助,还有民间机构灵活机制和丰厚资金的助推。 (陈亚聪)